祝洪刚把自己的微信起了个昵称“卖油郎”,以此表明这辈子与油茶的不解之缘。
十年磨一剑,山茶油入美国药典
5月初,由浙江大学和常发公司合作研发的山茶油国际标准获得美国药典委批准,成功列入《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是国际公认验证食品原料纯度和质量的第三方标准,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可,该标准已被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认同。“作为国际上首个山茶油特征标准,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它来之不易。”祝洪刚回忆,过去山茶油只能以“油脂类附属物”之名出口,如今只要检测符合指标,就能作为“油茶籽油”在国外销售。
谈起和浙大研发团队的合作之路,祝洪刚感触颇深。在2008年高规格的全国粮油会议上,山茶油被列入国家战略食用油资源,这让祝洪刚内心升腾起一股再次创业创新的冲动。2010年起,随着油茶价格的升高,掺假现象屡禁不止。“没有标准,油茶产业会很混乱。如何确立一种标准,可以有效区别油茶的真伪?”一次,祝洪刚在和浙江大学沈立荣教授交流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申请国际油茶籽油标准。在没有成功申报下来之前,他们不敢对外透漏半点风声。
在申请“入典”立项过程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当时,国内一家大型外资油品企业正向美国药典总部发起申请。“那家企业知名度非常高,在国内投资十分庞大,但他不是专做油茶的企业。”祝洪刚立即和沈教授联系,并通过多方关系协调,和美国药典委努力争取,将常山油茶和中国油茶的现状一一分析给美国专家听。最终,美国药典委接受了浙大团队和常发公司联手的独家申请。
“大部分企业将目光瞄准市场,但‘常发’却紧盯科技,这和祝总的创新理念密不可分。”沈立荣教授说,这个标准将让假冒伪劣山茶油在国内外中高端市场无处遁形。
二十五年坚守做好一壶油
祝洪刚是土生土长的常山人,外公曾是县里的榨油工人,从小对山茶油有着深厚情结。1993年,祝洪刚从常山农技校毕业,正好碰上国有常发公司招聘。他应聘成功,从工人干起一干就是25年。他发现,被常山人视作“心头肉”的茶油,市场价值却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茶油可是一个好东西呀!一定要把茶油做起来。”年轻气盛的祝洪刚暗下决心。
2001年,国有企业改制浪潮到来,祝洪刚东拼西借凑齐350万元,买下浙江常发粮油有限公司。早期茶油市场认知度差,祝洪刚就和同事到杭州、宁波、上海等城市开拓市场。从粮油市场、居民小区、政府部门甚至医院等渠道,一家一家做市场,一单一单赢口碑。自建油茶基地,开启“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方式,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随着对油茶产业投入与日俱增,祝洪刚成为常山油茶产业的领头人和守护者,2017年“常发”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三年奔走,为油茶交易中心落地
近年来,随着常山县委县政府对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常山油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更坚定了祝洪刚对油茶产业发展的信心。
2016年末,祝洪刚加入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的筹备队伍,致力服务于打造全国油茶“三个中心”。2016年12月7日,祝洪刚又成功将公司生产的“常发山茶油”送入G20国际峰会主会场,再次打响了“常山油,健康油”品牌。同时,他还多次奔走,为油茶交易中心落地常山,始终努力不懈。2017年9月,祝洪刚带领他的团队,申报山茶油英文版标准,成功通过美国食品药品标准委的初审,实现世界茶油标准“常山定”的目标。
采访手记
祝洪刚自称“卖油郎”,他情“油”独钟用心守艺,将“国宝级”好油山茶籽油推向世界,以世界标准为山茶油“正名”,将其声誉远播海外。“卖油郎”几十年坚守对油茶的情怀,由卖油到卖各种油茶衍生品,再到今天卖山茶油的生产标准,让我们看到这位“卖油郎”的不断耕耘、不断创新的历程。在衢州,有着许多这样的创业创新者,我们也需要更多时代弄潮儿艰苦创业,推陈出新,开创各项事业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