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重庆:加不停的盐巴,寻不到的油茶

   日期:2018-08-07     浏览:217    评论:0    
核心提示: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不管是南甜北咸,还是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对此,我深以为然,不过,在走遍大江南北之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不管是南甜北咸,还是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对此,我深以为然,不过,在走遍大江南北之前,我决定先聊聊本地味道。在外地人的眼中,重庆人的口味似乎都比较重。事实也确实如此,从火锅,到江湖菜都不难看出这一点。曾经看了份关于重庆人饮食口味的报道,重庆有85%的人都油盐超标,而这却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山海经》中记载着有一个“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民族,这就是描述的当时的巴人。

5000多年前,也就是现如今巫溪宁厂这个地方,一群生活在巫峡的巴人部落,在山泉中发现了“盐味”。这一发现也彻底的改变了巴人的生活,他们开辟了盐场,摸索出了制盐之法,将盐储存了起来,用做对外的交易物资。他们也由此开辟了4000里山道,400里水道,还开凿了300里长的栈道,他们将盐从巫溪,带离重庆,带向了当时的整个华夏大地。

据记载,宁厂在最繁盛时,盐场上下长5里,整个镇子有2w左右的人口,流动人口有10万之巨。在盐业兴盛的宋代,这里曾经年产盐达400余万斤,而在清乾隆年间,有盐灶三百三十六座,煎锅一千零八口,号称“万号盐烟”,明清时期也是全国十大盐都之一。重庆人,几乎都是吃着巴盐长大的。重庆为什么将盐叫做盐巴,为什么口味都偏重,想必,也能说得过去了。

盐,成就了火锅,成就了江湖菜,也成就了大大小小的重庆小吃。对于重庆来说,其实很多小吃都不是重庆特有的,比如抄手,比如汤圆,比如豆腐,而这其中历史渊源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从秦朝开始到近期的三峡移民,重庆共经历了九次大移民,其中对于人口素质影响最大的有四次。而就是九次移民,铸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重庆。

所以,重庆是不排外的,这些来自外地的小吃,并不影响重庆人把它们当做自己的特产,虽然来自异地,但是却能融合当地的特点,创造性的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本地名小吃。

在重庆,有这样一道小吃,偶能遇见,但须缘分,且熟知的人也已经不多——油茶。

和外地的油茶不同,重庆的油茶虽然带着“茶”字,但是和“茶”却没有半点关系。

在老一辈重庆人眼里,油茶,也叫作“油茶馓(san)子”。油茶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重庆这边以米面为主料。馓子的品质,也就决定了这碗油茶的好坏,好的馓子外表色泽黄亮,层叠陈列,吃起来香脆可口。馓子下面则是搭配精致的各类调料,有牛油、辣椒花椒、黄豆花生等等,最后一层则是乳白色的糊状米粉羹。将馓子、调料、米粉羹搅拌均匀,便可开吃了。

重庆油茶属于街边小吃,记得以前十八梯还健在的时候,在那里往往能买到口感纯正的油茶。而现在,要想吃到油茶,更多的还是要看缘分。在我看来,油茶的没落,不在于口感,而是在于制作工艺和时间上,在同等的成本与时间下,油茶并没有小面米线的快节奏和高回报,也就变得冷清了起来。

随着岁月的更迭,油茶倒是越来越少,偶有发现,细品之下却又少了几分滋味,现在的油茶已经逐渐的变成老重庆人的专属记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油茶也还并未绝迹,如果你在重庆街头看到了油茶的身影,请千万不要错过,好好的品尝一下老重庆的味道。

毕竟,有些东西一旦错过,那便再也没有如果了,油茶如此,人亦如此~

——end——

内容出品:火锅热评榜HOT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版权所有:油茶种植云商平台渝ICP备18003659号-3渝公网安备查询
营业执照